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关于枣阳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08-10 16:42     来源:枣阳市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         ]   打印

索引号: 011158671/2023-20976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枣阳政府网 公开日期: 2023-08-10
标题: 关于枣阳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文号: 主题词: 产业链; 26211;工业企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大项目;资金;经济工作会议;经济下行压力;基调
生效时间: 终止时间: 来源: 枣阳市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枣阳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3年7月31日在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兵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襄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踔厉奋发、实干笃行,全力以赴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稳中有进、恢复向好的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56亿元,可比增长1.2%。我市入围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由84位提升至80位。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夏粮生产首战告捷,夏收粮食面积150.55万亩、总产57.03万吨,分别增长3.2%、0.56%。夏插夏种全部结束,预计全市秋粮面积154.6万亩,同比扩大1.76万亩,其中水稻74万亩,同比扩大0.82万亩;玉米77.5万亩,同比扩大0.17万亩。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87.46万头,同比增长4.1%;出栏69.47万头,同比增长2.7%;家禽存笼2122万羽,同比增长1.17%,出笼783万羽,同比增长1.46%。2023年我市荣获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683万元,连续17年被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誉称号。

(二)工业经济稳步推进。我市坚持扩规模与提质量并进、抓转型与创特色互促,做好“补链、特色、智能”三篇文章;以实体筑基,引导“7+6+3”产业链集群式、生态链式发展,大力引进培育产业链头部企业和核心企业,加快构建“124”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枣阳向制造业强市转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家;拥有省C级化工园区,面积由1.23平方公里调区扩区至3.56平方公里。

(三)服务业、社消总额及外贸出口持续复苏。1-6月,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67.14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襄阳市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实现13.11亿元,同比增长15.3%;房地产业实现20.71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52.53亿元,同比增长9.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7.38亿元,同比增长8.7%。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2亿元,同比增长8.6 %,增速与襄阳平均水平持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市外贸出口完成28.44亿元,同比增长23%。 

(四)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1-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8.8%,降幅较1-5月收窄1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0.7%,高于襄阳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1-6月,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62.5%,截至6月末,全市存款总余额754.03亿元,比年初增长83.56亿元,同比增长13.11%;全市贷款总余额465.55亿元,比年初增加60.57亿元,同比增长22.53%。

(六)项目建设加速推进。1-6月,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120个,同比增长33.33%;合同投资额完成784.2亿元,同比增长9.01%;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完成282.92亿元,同比增长7.08 %。全市向上争取各类资金26.15亿元,完成襄阳市分配枣阳市全年目标70.14%。枣阳市“七馆合一”、枣阳综合服务中心、枣阳市佳美科技产业园等14个省、襄阳市重点项目,2023年计划投资48.5亿元,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29.3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60.6%。

(七)重要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2023年全市确定改革任务81项,其中中央级试点4项、省级试点2项、承接襄阳市改革任务42项。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市“四大家”领导带头联系服务企业,为312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用能、物流、资金等方面问题572个。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需求纾困解难,持续深化贷款贴息、用电补贴、稳岗补贴、技改补贴、出口物流补贴等“枣五条”惠企政策,为135家企业兑现奖励资金925.41万元。深入落实金融产业链“链长制”,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企业发放贷款47.6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今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中,我市入选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成为全省入列3个县市之一。“鄂汇办·枣阳旗舰店”在全省率先成功上线100余项服务,助力群众、企业快速便利地办理事务,有效实现“一端集成、全省共享”。市法院首创我省法院与民政婚姻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八)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全力做好就业、创业和失业保险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5526人,完成全年任务14000人的110.9%,城镇登记失业率2.75%,就业形势总体稳中有升;新增学前教育学位630个,义务教育学位450个,发放贫困资助金1001.5万元,资助学生13812人次;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提升到93%,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25.1%提升至45.5%;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累计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842例,没有发生危重症和死亡病例;干线公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335省道、316省道改扩建工程已完工;人民路、老寺沙路改造和迎宾大道2个项目主路均已完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沿河西路、沙店民营区和西环二路3个片区已启动;实施64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进61条背街小巷改造;新建供水主管网1.2公里,完成市政燃气管道铺设7公里;完成双庆沟上游、东冷水沟北支下游段、中兴大道东侧排水沟3条黑臭水体整治,新建污水管道1.7公里;加强住房保障,筹集房源200余套,筹集公租房100套。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实现新进步,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加,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值增幅持续下降。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影响,工业经济中传统产业市场冲击较大,开工不足后续增长乏力,同时受汽车、纺织行业不景气影响,导致我市相关重要企业受到波及;投资后劲不足。在库项目数量减少,重大项目、新开工项目支撑不足,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粮食收购价格低、农民增收压力增大等困难和问题。2023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工作进度不平衡,部分项目进展滞后。此外,就业、社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大力度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坚定信心、加倍努力、承压奋进,奋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二、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襄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动摇,辩证把握当前形势,清醒认识我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树牢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正视存在困难,增强发展信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抓经济运行的决策部署上来,着力抓关键、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以昂扬精神状态破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难题,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经济调度,强化预测分析。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主要增长点,加大调度的力度和频次,不断完善定期调度会商机制,坚持“一线工作法”,切实掌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第一手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指标完成的质量和效益。围绕省政府16条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和30条接续政策,及时跟进国家和省最新政策和工作动向,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二)坚持筑巢引凤,增强竞进优势。聚焦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加快推进国家级枣阳经开区扩权赋能和运营模式改革,做强“枣阳经开区汽车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园区“腾笼换鸟”“二次创业”,大力发展高水平外向型经济,力争在全国中部68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争先进位。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等特色园区转型升级;推动化工园区固本强基,提升本质安全,力争2023年底前达到D级标准,争创省级特色示范化工园区,全力培育企业深耕的“黑土地”、“引龙栖凤”的“梧桐树”。

(三)坚持创新驱动,激活动力源泉。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和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开展“百企百亿”技改提质行动,深入实施“白水龙腾”人才工程,加快推进隆胜四海、立晋钢铁、蓝带啤酒等33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7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再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17.36%;深化拓展湖北工业大学(枣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合作,加强与高新科技城、东津科学城、尹集大学城对接互动,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比例达到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真正放大平台引领的“高地效应”、硬核聚才的“引力效应”、产学研一体的“聚变效应”,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四)坚持集群发展,打造硬核支撑。坚持实体筑基、产业兴城,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推动“7+6+3”产业链集群式、生态链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全年新增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奋力打造汉十经济走廊先进制造业名城。坚持“链式”思维、招大引强,做实重点产业链市级领导包链招商,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3个,合同投资额突破900亿元,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助推发展动能大提升。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精准落实重大项目落地提速“26211”管理、清单管理、督查约谈等六大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畜禽屠宰产业园、鑫金鹏有机硅等60个在建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加快推进投资109亿元的华润大力枣阳风电钒液流电池产业园项目、投资102亿元的浙江哈克雷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投资60亿元的双登集团10GWH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等一批百亿级、数十亿级重大项目建设,全力竞逐新能源产业新赛道。

(五)坚持农业强市,推进乡村振兴。抓好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秋粮面积只增不减。扎实推进7万亩部级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项目。巩固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成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全面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适时启动2023年建设项目。大力培育六大重点农业全产业链,力争2023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5%。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培优做强“枣字号”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增“二品一标”产品4个。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4419户年度建改任务,实施好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力争2023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50%。

(六)坚持城乡融合,优化空间载体。坚定不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实施强县工程为牵引统筹城乡发展,以共同缔造理念为抓手创造美好生活。抢抓枣阳被纳入全省以县城为载体的聚集人口政策试点城市机遇,加快出台促进消费、鼓励生育、农民进城等突破性举措,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加快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融资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融资12.2亿元的14个片区连片改造。全力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一体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治理体系,打造中南地区核心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下半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抓实干、紧抓快干,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襄阳市域副中心建设,做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东翼支撑、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枣阳贡献。

附件:名词解释

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2.枣五条:枣阳市政府2022年出台的精准支持工业企业稳岗增产一揽子政策,涉及五个方面: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用电大户成本补贴、企业稳岗就业补贴、企业技术改造补贴、出口企业物流补贴。

3.独角兽企业:是投资行业尤其是风险投资业的术语,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

4.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5.“26211”管理机制:是指襄阳市2023年制定出台的抓项目促投资工作机制,即签约2个月内完成公司本地注册、6个月内开工建设,开工后2个月内统计入库,重大产业项目力争1年内竣工,竣工1年内达效。

6.“两品一标”农产品:是指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统称。

7.“亩产论英雄”:是一种政策配置体系,以亩均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作为评价标准,通过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树立先进典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要写信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