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关于枣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4-08-06 08:40     来源:枣阳市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         ]   打印

索引号: 011158671/2024-18758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枣阳政府网 公开日期: 2024-08-06
标题: 关于枣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文号: 主题词:
生效时间: 终止时间: 来源: 枣阳市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枣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2月28日在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枣阳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襄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市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与上年持平,居襄阳七县(市、区)第2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8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24%,总量居襄阳七县(市、区)第1位。

(一)三次产业持续恢复。新建高标准农田11.8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03.37万亩,粮食总产量25.48亿斤,总量全省排名第二。预计全年生猪出栏109万头,连续18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预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米朗科技、隆胜四海等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博大纺织、欧阳聚德等4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蓝带啤酒、军合胜塑化等15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技改,华威硅氟、龙运汽车、金鹏化工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枣阳化工园区经应急管理部专家评估,达到D级(较低安全风险)标准。我市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1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4家。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更加健全,484个村级综合服务网点建成运营。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新增贷款67.89亿元,同比增长18.5%,连续20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县市”称号。全年接待游客6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71.4亿元。

(二)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市“四大家”领导挂帅出征、顶格推进,聘请十大区域“招商大使”,组建76支招商小分队,全年新签约项目180个,合同投资额突破900亿元。成功举办枣阳(杭州)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交流会,先后开展“资智汇‘枣’、‘阳’帆逐梦”“寻根叙乡情、聚力谋发展”等系列招商活动,中电建新能源制氢制氧、宁丰集团超强刨花板新材料等39个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户枣阳。我市被评为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位居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第87位。全年向上争取项目240个,争取中央及省级投资、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60亿元。精准落实“26211”“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华润大力储能和电解液项目、双登10Gwh储能锂离子电池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体、车河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等61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枣阳-仙桃段、农业机电产业园、畜禽屠宰产业园等35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顺利,预计2024年启动建设。14个省市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58.2亿元,投资完成率120%。我市在襄阳市2023年项目观摩交流中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三)全面改革持续深化。我市探索创建新时代“枫桥式”税务分局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经开区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跃升至第7位。国投集团拓展数字枣阳、供应链金融、公用事业等领域业务,资产规模突破450亿元。一网统管“驾驶舱”建成上线,汇聚视频5356路、数据1.5亿条,城市“智慧大脑”已具雏形。我市被列为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供销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对外贸易逐步扩大,新增生产型出口企业12家,预计全年外贸出口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5%。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维恩生物等14家企业获批省级科创“新物种”荣誉称号。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取得国家CNAS资质认证。我市“制造业全链条协同数字化转型”企业实践案例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新注册商标977件,新授权发明专利58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实现零的突破。“1+4”人才新政的“磁场效应”进一步发挥,全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23人,新培育高技能人才706人。新上线“一事联办”主题事项164个,“一业一证”改革拓展至29个行业,146个事项“跨域通办”,率先开通全省首家鄂汇办APP县级旗舰店,优化水电气要素保障等9项改革事项被列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试点名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867.3亩、闲置土地1590.7亩,10宗1139.7亩工业用地按“标准地”出让,实现“拿地即开工”。出台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累计“减退缓”各项税费3.6亿元,拨付惠企纾困资金1.2亿元,“无申请兑现”各类奖励资金2476万元。新增经营主体2.6万余户,总量达10.9万户,总量居襄阳各县(市)第一位。我市获评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

(四)城市品质持续跃升。编制完成《枣阳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枣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一主三副、三轴多点”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抢抓省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融资试点、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市级试点县市建设机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一批北城沿河西路和西环二路、南城沙店民营区3个片区改造即将完工,惠及群众1.8万户。全年完成房屋征收325户11.26万平方米,房票安置流程更加优化。改造背街小巷61条、老旧小区64个,新增充电桩65个、停车位531个。新商园菜市场、张湾综合交易市场投入使用,新建绿道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7.4万平方米。南城盛隆社区被列入国家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职教中心西侧、电子产业园路等8条校区园区配套道路建成通车,第三水厂年底完工,新建燃气主管网48.7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11.9公里、低压线路40.8公里,16个小区“转改直”改革全面完成。取缔城区15个马路市场,拆除违建1.57万平方米,餐厨废弃物、城市污泥处置PPP项目建成运行,文化馆、图书馆和综合馆即将交付。我市位列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89位。

(五)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邢川水厂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改造农村危房193户、农厕4419户、危桥6座。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新建农村公路310.5公里,鹿头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沙河水库除险加固、沙石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9个水利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吴店七里冲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我市防洪抗灾能力全面提升。新市、王城被评为省级美丽城镇示范镇,王城镇和杨垱镇桃园村、兴隆镇杨楼社区等15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名单,我市被确定为“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县,获财政奖补资金4000万元。优化镇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兑现产业帮扶奖补资金1293万元,鹿头九里岗村被列入全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村名单。环城东郊村、吴店徐楼村等6个共同缔造试点通过省级评估。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中连续两年获“综合评价好”等次。枣阳在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力推进强县工程实施现场会上现场观摩并作经验交流。

(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滚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四年达到Ⅲ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处于安全状态,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10座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完成主体工程。全年造林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4%。环城办事处和太平南街村、七方张冲村等5村分别获评省级生态镇、生态村称号;太平镇和熊集九龙村、平林四井岗村等3村分别获评湖北省森林城镇、森林乡村称号,我市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市”,荣获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预计全年民生支出6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新增城镇就业1.9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35亿元,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扩面1.49万人次,养老待遇提标圆满落实。医保参保率达99.8%,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92%。筹集保租房200套、公租房138套。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发放各类优抚资金9778万元。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2户。市一医院感染疾病大楼竣工验收,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110万,市胸痛中心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免检再认证,质控排名位列全省第一。南城卫生院新院主体工程完工,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楼工程竣工,资山卫生院病房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730张。我市被评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卫生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市职教中心学校新校区、市一实小教联体人民路校区启用,新市钱岗中学教学楼等4个教育提质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630个。市一实小、市三实小入选省级教联体试点,培养湖北省“楚天名师”2名、襄阳市“教坛新秀”15名,中考A类生数量、高分人数、优生率均稳居襄阳市各县(市、区)第一位。隆重举办市直机关运动会,成功举办汉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首届东汉文化研讨会、湖北省“大地欢歌·荆楚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开展“三下乡”文化惠民活动6280余场次,曲剧《把关》被评为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节目,我市被列为第五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2023行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八五”普法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665件。我市被列为全省信访法治化试点,“乡贤助力”巧解纷工作法被评为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社会风险防控有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刑事治安案件持续下降,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持续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帮扶协作纵深推进。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工商联、气象、机关事务、档案、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3年,面对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恢复不及预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极端天气频发多发等重大考验,我们克难奋进、担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方面,创新转型的步伐还不够快,优势产业集聚度、重大项目支撑度、园区平台贡献度还不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城乡建设方面,都市圈融入、城乡融合、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城市经营能力、高端要素集聚能力还要增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民生方面,公共服务精准有效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各类风险矛盾隐患仍然不少,提升民生服务质量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丝不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襄阳市工作要求,按照市委九届历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积极融入襄阳都市圈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扎实推动以流域综合治理牵引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竭尽全力提升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推动全国百强持续进位,加快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东翼支撑,为襄阳建设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国家战略腹地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展现枣阳担当、作出枣阳贡献。

(二)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全面完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目标。

三、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全力以赴抓经济稳增长。稳投资上项目。力争全年储备项目260个以上,确保谋划项目是在建项目的2倍以上。认真落实项目落地“26211”、项目服务“六个一”、项目管理“招落服退”等工作机制,完善实效导向、靶向考核机制,用好“重大项目一张网”,实现数字化“晾晒比拼”,全力保障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重点推动哈克雷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港安中高压工业气体气瓶阀门、鼎圣5G智能产业园二期等22个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双登集团10Gwh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立晋集团汽车高强钢生产等38个续建项目竣工投产。稳消费抓商贸。精心组织“荆楚有好物”等促消费系列活动,精准投放消费券,扩大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打造万象城、汉街等一批沉浸式、体验式的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力争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亿元以上。举办“汉文化旅游节”“枣阳皇桃节”等系列活动,支持发展精品民宿、乡村客栈等业态,用心策划旅游推广,探索跨地区消费引流,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0亿元以上。稳工业强企业。加强经济运行监测,持续推进重点企业市级领导包保机制,做细做实“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600亩以上,盘活闲置土地500亩以上。做大做实产业基金,用好枣阳汉江光武新动能产业基金、枣阳长江创业投资基金、梧桐树(南宁)氟基新材料转型升级基金等投资工具,确保基金规模达到4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湖北省摩擦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助力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巩固摩擦材料产业领先优势。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高质量培育有效市场主体,围绕“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壮大“准四上”企业培育库规模,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新增经营主体2.2万户以上。

(二)全力以赴抓创新促转型。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动万通棉纺绿色制造、隆胜四海产能置换装备升级等25个重点技改项目。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向轻量化、特种化等专用车横向领域发展,积极融入襄阳全链条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培育3—5个全国刹车片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放大粮油、果茶、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发展预制菜、绿色食品、高端纺织等深加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围绕食品化工、表面处理等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做大做强硅基新材料产业规模,建设全省硅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实施“新兴产业壮大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推动双登集团储能锂离子电池、枣阳全钒液流电池新型储能电站、中电建枣阳新能源制氢制氧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氢能特种车辆制造及绿氢制备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聚力智能终端、电子元件、大数据方向,引导米朗科技、鼎圣电子、三三电气等重点企业发挥上下游协同效应,实现融合发展,壮大以芯辉科技、硕旭电子、硕悦电子等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创新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生产,打造大健康产业集聚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现有精密机械、钢铁、汽配等优势产业,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向精密铸造方向发展。实施“产业平台赋能工程”。加快经开区产城融合、功能完善、规模跃升,吸引聚集更多链主型、牵引性项目,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推动化工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聚焦头部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摩擦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专业园区聚焦主业、盘活资产,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高地。推动交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衔接,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枣阳通用机场及通航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集研发创新、高端制造、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打造鄂西北区域性通用航空物流中心和应急救援中心。实施“数字经济倍增工程”。大力发展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以新零售、新制造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商贸、文旅、交通等领域深度应用。做大做强枣阳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一批数字经济优质项目和相关人才。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市集采集配中心,创建交邮融合示范城市。推广直播经济,积极建立电商人才培训孵化、短视频制作培训等实训基地,推动枣阳皇桃、枣阳粗布、枣北黄酒等“枣”字号特色产品上线销售,全市网络零售额突破80亿元。

(三)全力以赴抓改革谋创新。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增“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试点示范企业25家以上,上云企业达到130家以上。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80家,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超60亿元。加快隆胜四海、广富林等企业上市步伐,力争米朗科技年内在北交所挂牌。纵深推进“1+4”人才新政,力争引育各类人才1.5万名以上。加速推进经开区扩权赋能和运营模式改革,健全完善经开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精简优化内部管理架构,推广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力争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人员占比达80%以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新一轮降成本举措。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企改革,盘活资产、做大规模,提升造血功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力争全年新增贷款增幅达到15%以上。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建立“对赌式+保证金”招商选资机制,大力开展股权招商、基金招商、园区招商、智慧招商,树立链式思维,精准靶向发力,紧盯头部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0个以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会,积极创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全力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重要节点。

(四)全力以赴抓城建提品质。新城片区加大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推进人民路大桥、高铁站站前大道、复兴大道延伸等工程,大力抓好市民之家、城市印象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气象预警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老城片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启动234国道城区段改建工程,加快实施车站路、南园等6个老旧片区、60个老旧小区和60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推进福瑞社区、清泉社区等建设完整社区。加快新老城区融合发展,统筹建设信息网络、视频监控等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大数据中心,打造善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加快推进静脉经济产业园建设,启动西洼垃圾填埋场封场建设和垃圾中转站清洁能源工程,全面增强城市发展韧性。厚植文化元素,扮靓城市颜值,新建口袋公园3处,实施化工园区、电子产业园区景观提升,把城市打造得更有形态、更有韵味、更有气质。加快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二期、红旗服装厂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区污水管网漏损治理等工程,新建中压燃气管道35公里,新改建中低压配网线路58.1公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益经营精细管理,巩固和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增强人口吸引力、要素集聚力和产业承载力,建设精明增长的紧凑城市。持续繁荣“四大商圈”,围绕“一区三园三带”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完善园区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筹集保租房78套、公租房100套,促进就近职住平衡。用好大学生实训基地、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低成本、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服务,积极打造青年发展型县域城市,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和农业转移人员落户枣阳。

(五)全力以赴抓示范促振兴。打造产业振兴示范。实施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计划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以上,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5个以上。大力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支持镇村在农业主导产业的特色、规模、品牌上提质增效,精心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做好“土特产”文章,扎实推进皇桃、李子、肉牛、蛋鸡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扩面”“增品”,培育壮大枣北黄牛、熊河红梢鱼、琚湾酸浆面等33个具有枣阳特色和地域辨识度的农产品品牌。打造乡村建设示范。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加快建设“三美”乡村,实施6个标杆村、12个先进村、110个提升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工程建设,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推动316国道、234国道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3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00公里以上,新建桥梁12座,全力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改建农厕1250户,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及时清运处置。打造农民增收示范。依托230公里乡村振兴示范线,支持沿途镇村发展富民特色产业,推进“种养加”一体化、农文旅多业态融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持续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县试点建设,全力盘活村集体闲置和低效资产,力争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增长8%以上。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增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各25家以上。探索建立稳定的紧密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六)全力以赴抓安全保发展。坚决守住流域安全。严格落实《枣阳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推动区域与流域协同发展,打造襄阳都市圈“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华阳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强化滚河、沙河流域水环境、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沙河、滚河等重要河流和刘桥、北郊、熊河等重点水库水质监测网络,完成琚湾李楼桥河段、菜园子沟段水生态修复工程与第二污水处理厂下游人工湿地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四水四定”原则,完善流域环境保护协同、水资源利用统筹、城市发展“留白”等机制,促进人水协调、城水相宜。坚决守住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结合粮安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和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力度。借鉴“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支持车河和随阳两个农场积极探索开展农田“优质、集中、连片”改造。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3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6亿斤以上。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应急粮油”体系建设,完成枣阳国家粮食储备库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提高政策性粮油储备管理能力。坚决守住生态安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大力整治工业排放、秸秆焚烧、餐饮油烟等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持续保持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治河新模式,确保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加强污染地块动态监管,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等程序,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巩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大力实施“绿满枣阳”再提升行动,新增营造林5万亩。持续推进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完成立晋集团“点对点”再生水利用配置工程和市一污、二污再生水利用配置管网及配套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河畅的美丽枣阳。

(七)全力以赴抓难题惠民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实施“两化解、两提升”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市三实小教联体民族学校校区、环城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等9个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建设,新增学位4970个。深入推进“教联体”改革,力争纳入教联体建设的学校达到80所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以上,全力破解“入园难”“大班额”难题。持续激发校长治校、教师队伍和课堂教学三种关键活力,培养枣阳名师、襄阳市骨干教师、襄阳教坛新秀等50人以上,公开招聘教师400人以上。加快建设“健康枣阳”。加快推进南城卫生院梁集院区、七方卫生院公卫楼等医疗补短板项目建设,新增床位200张。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技术资源下沉。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减轻群众负担。加大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争创国家卫生市。大力繁荣文体事业。纵深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一部手机游枣阳”智慧文旅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积极创建一批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名镇(村、街)、襄阳市A级景区式村庄。办好传统节庆活动,争取高层次文化和体育赛事活动花落枣阳。着力加强社会保障。探索“零工驿站+N”灵活就业新形态,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确保企业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新增扩面达7000人次以上。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参保率达95%以上。完善“一老一小”保障体系,探索推进医养融合新模式。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建设,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60%以上。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新增婴幼儿托位350个以上。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巩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加快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用足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营造全社会诚信互助、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和民兵后备力量建设,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成果。纵深推进“八五”普法,新改建规范化司法所5个以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依法依规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奋斗者进;重任千钧,拼搏者胜。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凝聚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东翼支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枣阳篇章!

我要写信
关闭
返回顶部